跳转到正文内容

蜱虫致死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07:42  健康管理杂志

  蜱虫之害

  2010年夏天,一种叫做“蜱”的小虫知名度飙升。在河南商城县,一些人被它叮咬后,不治而亡。恐慌开始在人群中蔓延。蜱虫致死事件,是人们大惊小怪,还是有被掩盖的真相?

  综述:张薇

  要命的小虫,不知情的公众

  2010年9月8日,《新京报》刊发了题为《河南商城蜱虫致死事件调查》的报道。报道中称,今年夏天,河南信阳市商城县有多人被一种叫做“蜱”的虫子咬伤后死亡。当地人反映,蜱虫咬人,在2007 年前后就有发生。当时,被咬后最多出现皮肤瘙痒。但是,从2009 年开始,被蜱虫叮咬的人数增多,出现多人死亡。今年夏天,商城县更是成了蜱虫泛滥的重灾区。

  蜱虫叮咬为什么会死人?

  《新京报》的报道指出,蜱虫会传播一种叫做“吞噬细胞无形体”的病毒。这种病毒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所以,专家把这种病毒引发的疾病叫做“无形体病”。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很容易感染。卫生部在2008年曾向各级卫生部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但是,《新京报》记者的调查却发现,很多商城县人都没有看到官方防治无形体病的宣传。信阳市、商城县卫生部门此前也一直没有公布具体病例。更多的民众,直到2010 年夏天出现死亡病例后,才开始对无形体病有所了解。因为缺乏对事实的了解,各种流言和恐慌情绪开始在人群中蔓延。

  来自官方的声音

  《新京报》的报道出炉当天,信阳市卫生局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这是从2007年当地发现第一起疑似病例后,官方第一次就该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指出,卫生局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种疾病的传播区域和传播途径。但是,对于从根源上预防,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出台很有效的措施。为了控制蜱虫叮咬引发疾病,信阳卫生局下发了很多指南。同时,对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医生,进行了防治无形体病的培训。通气会召开后第二天,卫生部网站发布“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防控知识将河南疫情中出现死亡病例的“无形体病”更正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当天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做客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治。9 月10 日,李德新在卫生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关于蜱虫疫情的提问。发布会上谈到,蜱虫传播疾病的事件以前就发生过。河南这次的疫情传播了新的病原体。李德新特别强调,目前已有非常成熟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蜱虫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公众的担忧除了来自卫生部的权威信息,人们也看到了来自河南官方的数据:从2007 年5 月信阳市报告了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监测,截至2010 年9 月8 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至此,沸沸扬扬的河南“蜱虫致死”事件逐渐降温。

  但是,公众的担忧并没有消失。《中国青年报》对河南官方披露的病例数做了如下评论:“长达三年之久的时间跨度,多达数省区县的病例分布。这样的披露未免有些语焉不详。公众最关切的死亡名单和疑似病例名单,依然处于混沌之中,依然是政府死守的秘密。”

  根据《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卫生部网站相关报道和卫生部新闻发布会实录综述。

  事件回放:2010 年夏天,河南信阳市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叮咬后死亡。9 月8 日,《新京报》刊发题为《河南商城蜱虫致死事件调查》的报道。9 月8 日,信阳市卫生部门召开蜱虫致死事件新闻通气会。9 月9 日,卫生部网站发布“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9 月10 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关于蜱虫的提问。

  小龙虾迷雾

  小龙虾因为价廉物美,被人们叫做“美味虾”。但是,2010年的夏天,“美味虾”却让人们谈虾色变。是什么“动”了小龙虾?

  综述:张薇

  五个月前,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陆续收治了疑似食用小龙虾住院的病人。与普通龙虾带来的食物中毒不同,这些病人的症状都是肌肉酸痛难忍。情况严重的病人肾功能受损,出现了“酱油尿”。医生给这些病人下了同一个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传言四起的“龙虾门”

  短短一个月时间,南京就出现了23 例疑似食用小龙虾得病的病例。一时间,“龙虾门”成了全国关注的事件。众多传言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小龙虾对有毒水体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越脏的地方小龙虾生长得越好。铅、汞、锰、铬、砷等毒素在小龙虾体内积聚到正常值的几百倍,也不会影响它们生存。”“侵华战争中,日军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想到了日本国内随处可见的克氏螯虾(小龙虾的前身)。克氏螯虾被成批运到日军驻地,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不法商贩为了使小龙虾外观漂亮。使用添加了化学成分的‘洗虾粉’。‘洗虾粉’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罪魁祸首。”……传言愈演愈烈。

  困难重重的调查

  面对不断增加的病例,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龙虾门”的进展。通报指出,小龙虾的经营过程中禁止使用洗虾粉。正规的餐饮场所没有出现疑似食用小龙虾发病的情况。但是,小型餐饮企业在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有没有用洗虾粉,情况还不清楚。小龙虾从河里养殖,到进入市场流通,再到食用,要经过多个环节。引起发病的小龙虾是哪一个批次也很难得到彻底追查。新闻发布会后第二天,南京市龙虾批发量最大的惠民桥市场开始实行龙虾登记制度。昔日火爆异常的南京小龙虾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随后,卫生部专家组抵达南京进行调查。9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通报“龙虾门”的调查进展。

  发布会上,专家组认为,南京的23 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确实和大量食用小龙虾有关。
而且,病人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与国际上曾经报道过的哈夫病基本一致。哈夫病的致病因素,目前全世界都没有搞清楚。大量食用小龙虾和食用者的个体差异,是哈夫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总体来讲,这种危险是很低的。面对小龙虾还能不能吃的提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吴永宁谈到,每年南京有上百万人食用小龙虾,只有极少数人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因此,小龙虾以后到底能不能吃,需要消费者从自身的食用需求出发,权衡食用风险,自行决定。

  “龙虾门”的新解释

  国家权威部门的两次新闻发布会,似乎已经给“龙虾门”事件划上了句号。但是,此次事件中受影响最大的餐饮行业却不准备“善罢甘休”。10月15日,南京餐饮商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龙虾门”最新推论。发布会指出,南京“龙虾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集合。致病龙虾可能是南京市周边家禽池塘里养殖的龙虾。大雨后,这些龙虾被冲到了河流中。从河流中捕捞的龙虾经过强力化学品洗涤,脏器内的药物残留和不法商贩使用的洗虾粉产生螯合反应。螯合反应产生的螯合物引起了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至此,轰动一时的“龙虾门”归于沉寂。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关于小龙虾的疑问远远没有消失。

  根据新浪网,网易网,江苏公共频道的报道和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新闻发布会实录,南京餐饮商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实录综述。

  事件回顾:2010 年夏天,南京一些医疗机构陆续收治疑似食用小龙虾住院的病人,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龙虾门”调查进展。卫生部专家组抵达南京进行调查。9 月7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通报“龙虾门”调查进展。10 月15 日,南京餐饮商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龙虾门”最新推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更多关于 健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