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陇德主讲脑卒中防控的策略与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8日10:51  新浪健康 微博

 时间:2011年9月4日(上午)

  题目:2011年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

  ——提高健康素养,自主管理健康

  主持人:

  王陇德院士,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院院士。现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等职。王陇德院士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多部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结核病控制“高川”奖。

  作为公共卫生学方面的专家,他很早就关注了脑卒中对人群的危害,以及防治脑卒中对人民群众的重大意义,2009年他发表了“脑卒中的筛查及干预是一项被忽略的国民保健工程”的文章。2010年8月卫生部成立了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陈部长亲自担任了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为副主任委员,并负责卫生部相关工作的开展。我们今天专门选了这样一个课题给大家进行宣传讲座,目的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行动起来,预防脑卒中。下面热烈地欢迎王陇德院士讲课。

  王陇德: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接受中华医学会的指派跟大家一起讨论脑卒中的防控问题。脑卒中这种病可以说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损害,即便是现在,全球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脑卒中而致残。脑卒中这种病俗称中风,这种病不仅仅威胁一般的民众,就是一些伟人、名人也没有能够摆脱脑卒中的袭击。1922年到1924年,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四次中风,其中的一次使得他右侧肢体瘫痪,最后因为卒中而失去了生命。二战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联合起来战胜了德日意法西斯,但仍然败在了脑卒中手下,三个人全是因为脑卒中死亡。有铁娘子美誉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因多次脑卒中影响了她的智力而退出了政坛。以色列前总理沙龙,2006年也是因为中风而变成植物人,从而极大影响了中东和平进程。一些艺术界的名人,艺术大师卓别林,我国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徐悲鸿都是死于脑卒中。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先生在2006年世界卫生大会召开的前两天脑卒中突发,救治无效去逝。后来了解到李钟郁先生本身就有高血压病史但没有使用药物控制,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发生在国际卫生界最高领导人的身上,可见对脑卒中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的确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今天我就五方面跟大家进行讨论。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国家脑卒中的发病情况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分析我国脑卒中防控中主要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第三对国际社会的防控情况做一个简单介绍,看我们有什么可借鉴;第四我国脑卒中防控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第五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前正在国内开展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的简单情况。

  一、我国脑血管病发病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8年全国的死因抽样调查表明,脑卒中已上升为第一位死因。而且我们的死亡率大大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也高于泰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据上个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血管病仍然呈上升趋势,1980年以脑卒中为出院诊断的患者仅有1万人,2008年达200多万人。东方的脑卒中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在亚太地区,中国脑卒中发生率是最高的。这种病不仅仅现在发生率高,而且根据多国组织的脑卒中MONICA研究结果,我国脑卒中正在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世卫组织对中国脑卒中死亡情况做了预测。如果说死亡率维持不变的话,到2030年将有近400万人死于脑卒中;如果死亡率有1%的增长,到2030年我们将会有近600万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这种病不仅仅发病率、死亡率高,伤残率也是非常高的。根据我国一些资料分析,大概30%的患者在第一次发生脑卒中的时候失去生命,而70%的患者经过救治可以存活。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也表明20%-30%的患者病死,绝大多数患者存活而且伴有严重影响生命质量的疾病,比如偏瘫、失语、失明,这种疾病的致残率是非常高的。

  安贞医院二十年脑卒中资料病例分析(15000多例)研究表明,脑卒中致死率大概在27%。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脑血管病引起的肢体残疾是引至肢体残疾的第一位。最近世界银行为了配合联合国将在本月召开的全球慢病控制大会,也做了一个中国慢病流行情况的分析,这个调研分析结果里也明确指出,慢性病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集中在未来十年,而且中风对于个体的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脑卒中这种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复发率非常高,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北京的脑卒中复发率占27%,我国临床资料表明门诊脑卒中患者大概40%是二次以上复发。也就是说引发脑卒中的病因如果不被去除或者不被控制的话,脑卒中这种病是反复发作。脑卒中患者走的一条道路就是卒中—再卒中(伤残)—再卒中(死亡)。

  脑卒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明确。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塞住院费用03年是11.7亿,09年就长到81.9亿,脑卒中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但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现在每年要花400多亿元在脑卒中的诊治上,脑卒中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以上是脑卒中在中国发病情况,死亡率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二、我国脑卒中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分析一下脑卒中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非常明确的防控策略,我们大体提出了关口前移,关口怎么前移法?具体怎么落到每个可能发生脑卒中危险的人群身上?没有更进一步的明确策略。

  第二没有防控工作体系。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在传染病的防控上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以疾病控制中心为主来开展。但慢性病流行病特点和传染病有明显的不同。传染病的致病主要因素比较单一,比如痢疾是由痢疾杆菌造成,艾滋病是艾滋病毒,麻疹就是麻疹病毒。对于比较单一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群体控制的办法,比如说接种麻疹疫苗,给孩子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等,通过大面积建立免疫屏障可以控制这种疾病的流行。但是碰到脑卒中这样的慢性病,原疾控体系就不能有效应对了。因为慢性病的发病因素个体是不同的,而且很多发病因素的筛查和控制需要医疗机构来进行。比如说测血压、服血压控制药,不同人的情况是不同的,你让疾病控制中心来做这件事他也承受不了。但目前医疗机构的工作又主要集中在治疗上,很少有医疗机构提前考虑这种病怎么去预防。可以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一个慢病的防控体系。没有体系就很难实现干预工作目标。

  第三没有具体的工作规划。“十二五”末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要控制在什么水平?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控制工作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工作规划。

  第四方面适宜技术普及程度低。比如说脑卒中一个主要的发生因素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是供应大脑的主要血管。由于动脉硬化的关系,里面可能产生斑块。斑块如果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堵住血管或者使得血管严重狭窄而极大减少脑部的血液供给,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症状。而对于这项病理变化的检查是比较方便的,通过超声,是无创性的检查。但对这个问题卫生界一直是忽略的。脑子里的血管神经科在管,心脏的血管心血管科在管,但颈部的血管一直没人管,甚至连省部级干部体检都不做颈部血管的超声。可是颈部血管的严重狭窄引起的中风在发达国家占20%-30%,比例非常高。有些专家认为我国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是低的。但我们最近做了一些筛查,发现我国的发病率仍然很高,筛查结果表明70%以上狭窄在筛查人群中占6%。按照国外的指南,70%的狭窄就要尽快干预治疗,否则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大概在6-12%。目前这项技术绝大多数省级医院都不掌握。以往医院对外科、内科、心血管科比较重视,但对超声不太重视。不少省级医院就是送个老护士培训二、三个月就进行操作,看内脏实体器官比较容易,但如果看斑块、血管、血流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最近有一位领导的哥哥,有明显的短暂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比如走路的时候突然一侧肢体明显无力,就到一个大学附属医院检查。附属医院前后检查了颈动脉两次,第一次说30%狭窄,第二次说闭塞了。30%的狭窄和闭塞都不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者做支架的适应症,而他到北京检查发现90%的狭窄,继而做了手术。手术后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全部消失。可以说颈部血管超声筛查技术我们现在还非常缺乏。

  第五是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刚刚我谈到颈动脉狭窄的应对,按照国外的标准,首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国外上世纪50年代做第一例手术,经过几十年研究,现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美国2亿多人口,一年做15万例。可是我们国家能做剥脱术的医生凤毛麟角,只有二三十人。

  第六国民防治知识缺乏。要预防这种病,最基本的是调整好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调整最关键的是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提高国民健康意识、技能。卫生部09年调查,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国民100人里不到7人。再看看其中的慢病的预防素养100人里不到5人。这样的健康素养水平是脑卒中高发非常重要的基础。现在不单单是民众的疾病预防控制素养知识水平比较低,连医务人员也不例外。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组织了一个全国心血管病医生十年内患心血管病风险调查,调查结果让卫生界人士大跌眼镜:医生吸烟率接近30%,英国医生吸烟率只有6%,美国医生吸烟率3%。如果医务界吸烟率控制不下来,全社会想控烟是不可能的。肥胖是主要慢性病发生的第一危险因素。心血管病男医生肥胖率竟然高达34%。2002年我们做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一般人群肥胖率7%,大城市肥胖率12%。另外,心血管病医生的血脂异常的比例非常高,十年发生冠心病的危险,男医生54%,高于一般人群。很多心血管病医生给别人看病,自己心脏放了很多支架。我们分析一下发现他们的基本保健素养还是比较差的。这些医生的确是专家,但专在非常窄的范围内,而且很多是集中于治疗。预防的一些重要内容,很多医生是不知道的。比如不了解如何科学吃饭,吃饭也是胡吃海喝;很多医生不锻炼,医生工作很累,回家一躺,加上工作心理负担很重,所以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因此我们整体的健康知识水平都是比较差的。所以我们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中,明确建议卫生部设立专项,培训600万医务人员科学保健知识。先把医务人员的知识教对,才能普遍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和水平。

  不少医务人员教给患者错误的概念。比如蛋黄该不该吃,该吃多少?前一段时间我在一个市出差,市委书记告诉我16年没吃一个蛋黄,就是因为医生告诉我不能吃蛋黄。实际上每天一个蛋黄对健康营养非常有好处,而且不会明显影响血胆固醇水平,也不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这样的慢性病发病率。哈佛大学做了4万人群、8万人群跟踪调查,分别观察了8年,12年,结论是每天吃一个鸡蛋不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率。前几天健康时报登了一位协和医院医生的经历。这位医生是协和医院博士生,内分泌科医生,身高1.70米,体重210斤。他多次尝试减肥,减肥方法不对很容易反弹,减一次反弹一次,他几乎要失去信心了。但有一天一件事对他刺激非常大。一天他在内分泌科上门诊,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肥胖儿来内分泌科就诊,这个肥胖儿走到他诊室门口探头望了一下,扒着门边父母拽不进去,嘴里喊着“这个医生比我胖得多,我干吗找他看我的肥胖病?”这就是医生的现状。他说这件事对他刺激非常严重,所以他下决心采取综合措施坚持下去,现在减到了180斤。这样的状况非常严重,我们首先必须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同时向社会广泛推开。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关于 诈骗 神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