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野菜时节鲜美安全两不误

2015年04月07日11:19  健康专栏  作者:朱毅   我有话说

  春的颜色,点、片、面地丰盈起来,柔柔地绿了野菜的眉眼。郊外,弥漫着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诱惑。采蕨薇之柔嫩,撷荠之翠绿,忽忘归间不亦乐乎?

  刚从南方来京的那些个春天,惦记着的都是云贵高原漫山遍野、俯拾皆是的野菜,等到实地考证后,才发现京城的野菜远比我假设的丰美繁多。低头去挖,苦菜、荠菜、车前草、蒲公英……抬头去采,香椿、榆钱儿、柳芽、杏叶……

  野菜的美和好,于今日,不再是充饥果腹,而是帮忙洗去弥漫了一个冬天的慵懒。踏青以及野菜,要的是诗意栖居的调调。一则,吸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的野菜,契合了渴望天然,希冀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朴素情怀,“野”,可谓“土”和“柴”的最高境界。再则,七年之痒深入人心,可怜的胃,何止七年啊?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被人工养殖的蔬菜填满了,不仅只是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情理之中了。

  对野菜的一往情深可圈可点,但采撷之前,先学习一点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双全法,还是有必要的。

  先说“陟坡南山,言采其蕨”的蕨,“知君秉性甘薇蕨,暇日相思还杖藜”的蕨,堪称山野菜之王的蕨,居然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蕨菜评级为2B类致癌物,也就是说有充分的证据表示蕨菜对动物有致癌性,但人类致癌证据还有限,有相关性但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这让蕨的粉们,情何以堪?日本科学家从蕨菜中分离出一种叫做原蕨苷的物质,就是坏了蕨菜好名声的主要罪魁祸首。不过还好,这物质不稳定,蕨菜上桌之前的各种浸泡漂焯和蒸煮煎炒,都会大大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只要适度控制吃蕨的数量和频度,比如一个月吃一次,两个月吃三回,那么致癌风险就可以忽略不计。蕨的幼嫩叶部的原蕨苷含量大约是蕨根的十倍左右,蕨根粉的风险应该小于鲜蕨,但也不要当做顿顿不可无的美味。总之,可以不再迷信蕨菜防癌,但大可不必谈蕨色变,依旧可以浅尝辄止,偶尔吃之。毕竟,泡菜、咖啡,还有汽油,赫然在列于2B类致癌物中。风险只是一种几率而已。

  再说其他的野菜,这几点一定要明晰:在哪里采的,采的是什么,采回来怎么吃?

  路边的野菜不要采,公园小区绿地的野菜也不要采。路边车来车往,尾气肆虐,干湿沉降都可能造成野菜重金属超标;另外,行道树喷洒防病虫害的农药,也会祸及路边野菜。至于公园和小区的绿地,喷洒杀虫剂更是家常便饭,跻身其间的野菜不可能独善其身,农残超标的可能性自是大大的。安全起见,山青水绿、车辆罕至的郊外才是采摘野菜的宝地。

  不知姓甚名谁的野菜不要采。无复俗累的深山老林,若论在哪里采,那基本算是无可挑剔了,但是采的是什么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了。一定要采自己认得的,很熟悉的野菜,对于那些叫不出所以然的野菜,或者只是似曾相识,但模棱两可的野菜,万万不要随便采摘。野菜中毒的事情不是耸人听闻,那可是经常在发生的。采摘回来的野菜,也还可能鱼龙混杂,还要精心挑选一番,防止有毒杂草混于其间。

  把知根知底的野菜采回家之后,怎么吃也是有讲究的,虽说是野的,也不能随便将就凑合的,而且因为是野的,更要悉心处理,让“野”性恰到好处,既消解了舌尖对人工养殖“家菜”的审美疲劳,又不至于偷鸡不成蚀把米。野菜中含有的一些微毒物质,用热水焯一下的方法,能行之有效地减少。当然不提倡对性格良善的野菜草木皆兵的过分浸煮,伤了鲜美。当然,怎么吃,除了预处理和烹饪方式之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谁吃,吃多少。过敏体质的,试着循序渐进地吃,风声不对赶紧停止;不能吃苦的不必勉强为了“去火”而食之,吃野菜是快乐的享受,不能适应没必要强迫;蕨菜不宜多吃常吃,其他野菜也不要海量摄入,珍馐野味,留点念想,更待明年。 

  耐旱的苦菜,是京城的春里,最早破土而出的野菜之一,不过好遗憾,我居然吃不了这个苦。蒲公英的苦我还受得了,还没撑开小伞的蒲公英也浅浅地绿起来了,把挖回来的蒲公英根,清洗干净,剁碎入锅,大火烘焙至干燥无水,研磨成粉,煮上一壶色香味俱全的蒲公英咖啡,田野春香,明媚满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野菜 安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