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病患死亡的内心体验

2014年11月05日09:35  健康专栏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   我有话说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  修兰兰

  今天我想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的科研项目,题目是--实习护生初次遭遇病患死亡的内心体验。现阶段该研究已调查50名护生,根据目前所收集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护生在面对病患死亡时会产生包括感到手足无措、焦虑、紧张、害怕、悲伤、痛苦等情绪。原因包括:没接触过死亡,不了解死亡的意义;受到影视剧中对死亡的误解而产生恐惧;不知道自己应以何种姿态应对病患的死亡及病患家属;不知道当遭遇病患离世时,除了执行操作还应怎样帮助病人解决精神上的痛苦等。下面与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以下故事中提到的“我”可能并不是本我,而是一个个故事的见证人。

  故事一:撞见死亡的不知所措

  当时房间里只有我和患者两个人。我发现监护仪上面的数字一个个啪啪啪的掉了下来,他发出几个叹息一样的呼吸后,就再也没有了反应。可是直到走出病房,我才意识到一个生命刚刚就在我的眼前逝去了。我亲眼目睹了一个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从活着到死去。直到现在还不敢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在我身上。这个患者家庭关系很不和谐,女儿因为财产问题在和妈妈打官司。后来妈妈情况非常糟糕,只能给予一些对症处理,身上的一沓管路,病人每天都很痛苦。其实我觉得,离去对她来说的确是一种解脱。

  过了一会,老伴进来看她,他把手放在她的脸上,慢慢地抚摸着她的脸,想帮助老伴闭上眼睛,可能她走的时间太久了,已经不能动了,直到最后也是半睁眼的状态。然后他开始慢慢地收拾老伴的遗物。我看出了他的不知所措和茫然无助,他从抽屉拿出一样东西,扔到地上,愣住,又捡起来攥在手里。他不知道做什么好,甚至还没准备好接受这个事实。当时看到这些,我的心真是太难受了,特别为病人感到难过和遗憾,觉得人一旦逝去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我回到家后告诉家人别碰我,因为我觉得我脏。但我并没有跟我妈解释是什么,因为她肯定接受不了,怕她担心害怕。很多家庭和我家一样,从来不会谈起这种事,很避讳。如果我们不学会面对死亡,正视问题,那么生命在最后都不能得到平静。可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面对它的态度。

  故事二:真诚以待是最好的给予

  我的一位年仅20岁的患者朋友离去了。我非常震惊,那一阵我整个人基本处于崩溃的状态,先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然后开始后悔自责,觉得自己没有为他付出更多,甚至都没能给他一个拥抱跟他好好道别。还记得最后一次见面我送了一朵蓝色玫瑰,还告诉他下次等他好一点的时候教他折纸……我想到我们刚刚见面的点点滴滴,从当初的慌张,找话题讨好和取悦患者想让他们变得开心,到后来渐渐明白人与人的相处最重要的是真诚,不需要将人与人对立化(比如她是患者我是志愿者,所以就是他需求我给予),直到最后我才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有收获的,甚至我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更多。他们的乐观温暖了身边每一个人,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都不能像他们一样去勇敢面对。

  故事三:尊重生命的死亡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急诊室。一位老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妈,到了最后所有抢救药品都用到最大计量,但仍无法挽回她垂危的生命。她的家属选择尊重大妈的决定,放弃有创抢救,选择平静安详的离去。最让人触动的是当大妈走时,她的女儿就坐在她的旁边,静静抚摸着妈妈的手,对她说“你走吧,平静的走吧,去到天堂看着我们……妈妈你放心的走吧,妈妈,走吧,走吧……”大妈就这样在女儿的轻抚和告别中离去。没有毫无必要的抢救,没有家属的哭天抢地。我感受到的只有一种宁静和自然的力量,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死亡可以像出生一样平等的被人所接受,不逃避,不绝望。

  死亡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我们能予生以尊重,能否也给一个生命的死亡以尊严?

  比起失落难过,这些事给我们带来正面的影响更为重要。世界上可以肯定的事情太少,那么死亡算是其中一件,每个人都注定会死亡,如何面对死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发现自己最初的那种只想全力拯救生命的想法改变了。我发现有时候人力并不能改变命运,没有人能真正挽回一个生命的逝去,面对生命医生也常常无能为力。作为一名护士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一种快乐平静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与自己和解。我能做的只是安慰和尽可能的帮助,让他们更愉快地度过最后的时光。从前我觉得“安慰”是多么软弱的力量啊,可我现在一点点了解了安慰的意义,那是因为我理解了什么是生活和活着的意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死亡 病患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