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普遍晚睡有哪些心理层面的原因

2017年01月24日14:22  健康专栏     我有话说

  来源:知乎

  作者:周不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44506/answer/1424737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虽然一上来就要跑题,但是我还是要说,年轻人晚睡的社会现象更多可能是生理层面的原因,心理层面并不是主要原因。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10岁以后),人们就逐渐开始睡得越来越晚,这种晚睡的倾向短则持续整个中学生涯,长则持续到25岁左右。而且晚睡也是青少年的普遍现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年轻人都睡得晚。甚至连不少其他物种的年轻动物也睡得晚。比如人类青春期睡觉时间要比之前晚1-3个小时,同发育期的恒河猴要晚2小时,八齿鼠会晚3-5小时,而实验室里的大小鼠要晚1-4小时不等。正因为生理层面上,发育中的年轻人对睡眠的需求来得晚,才会出现如此普遍的晚睡现象,而这种现象同样会持续到发育后的一段时间[1]。

  传统的睡眠模型,认为睡眠时间受两个内在因素调节,一是内在的驱动力(homeostatic drive),也就是我们对睡眠的需求,在晚上到达高峰,在睡眠后的早上到最低谷;二是昼夜节律系统(circadian timing system),也就是生物钟,在早上让人清醒,晚上让人昏昏欲睡[2]。

  从青少年开始,这两者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内在的驱动力,青少年开始对睡眠需求有比较大的抵抗力,发育得越成熟(接近20岁),这种抵抗力就越强,也就是说,晚上能坚持的时间就越晚。

  其次是昼夜节律的变化。人的内在昼夜节律系统主要由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产生,即使我们不知道外界的时间,也能通过SCN形成约24小时的昼夜节律。当与外界信息(比如光照)同步后,我们就跟外部世界形成了稳定的昼夜节律。

  光照对昼夜节律的同步有重要作用,早上的光线照射会让昼夜节律相位前移,也就是整个昼夜节律向前移动,醒得更早睡得更早;而晚上的光线照射会让昼夜节律相位后移,睡得更晚醒的也更晚。青少年开始,对晚上的光线照射更加敏感,昼夜节律相位后移的更严重,所以开始睡得晚,却对早上光线的敏感性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总体睡得更晚了。

  对睡眠驱动力的抵抗增加,和晚上光线使睡眠相位后移的敏感增加,共同造成了年轻人睡眠变晚的普遍现象。这是在健康的情况下。

  还有一种不健康的情况,叫做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顾名思义,睡眠相位向后移动,而且移动的幅度已经到了病症的程度。这是一种慢性睡眠紊乱,患者一般晚睡晚起非常严重,有的人要到天亮才能入睡,早晨难以起床。这种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15%,大约2000个人里有三个,但在青少年中有7%,也就是说不到50个青少年里就有3个。这也是导致年轻人晚睡的原因之一。

  然后才是心理因素。

  如 Mon1st 所说,焦虑情绪对睡眠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对工作学习、对未来还是对失眠的焦虑,都会影响入睡,让入睡时间后延。不过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到进入老年之前,较高的焦虑程度是一直伴随我们的,年轻时的学习社交、进入社会后的工作社交、中年危机、养家糊口,退休规划,很难说哪个年龄阶段的焦虑更严重。所以为什么年纪轻的时候晚睡,年纪大了就不晚睡,焦虑的心理作用对晚睡的影响可能不算很大(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相比)。

  其实对晚睡的心理研究目前还很少。2014年荷兰的Floor Kroese提出了“晚睡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的概念[3]。他认为现在的很多人的晚睡现状是一种拖延症,在并没有外界阻力的情况下,不能按自己原先的意愿上床睡觉。

  Floor Kroese认为,早睡和健康饮食、运动健身类似。我们都知道健康饮食对身体好,但总是忍不住去吃高热量食物;运动健身也对身体好,但赖在沙发上看手机一般更有吸引力。早睡跟这两者类似,结果对我们有好处,但需要放弃一定程度的舒适生活。

  既然是拖延症,就和自我控制有关。Floor Kroese在2014年的小规模实验,和2016年的大规模实验里都发现,自我控制能力越低,就越容易有晚睡拖延症。也许自控能力越低的人,或者当一个人自控能力越低的时候,越容易晚睡。考虑到自控能力需要人体能量的消耗[4],这就为很多人感觉的“舍不得结束这一天”提供了某种合理的解释:现代年轻人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过长-->晚上时能量消耗过多-->自控能力降低-->为身体健康而放弃娱乐的意愿降低-->晚睡。

  总而言之,年轻人晚睡是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可能生理因素(对睡眠驱动力的抵抗增加,和晚上光线使睡眠相位后移的敏感增加)占了很大作用,心理因素的研究还很少,自控能力低是目前已知的造成晚睡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Hagenauer, Megan Hastings, et al. "Adolescent changes in the homeostatic and circadian regulation of sleep."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31.4 (2009): 276-284.
  2. Carskadon, Mary A., Christine Acebo, and Oskar G. Jenni. "Regulation of adolescent sleep: implications for behavior."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21.1 (2004): 276-291.
  3. Kroese, Floor M., et al.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Introducing a new area of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2014).
  4. Gailliot, Matthew T., et al. "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2 (2007): 325.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失眠心理熬夜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